(通訊員:劉利钊)2025年4月27日下午,《中國農史》編輯部副審編胡文亮應邀為我院師生作了題為“森林治河——民國黃河治理思想的新面向”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副院長宋麗智教授主持。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鄒進文教授、常明明教授、瞿商教授、楊祖義教授、張連輝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吳雪梅教授、王玲教授和李成博士,參加講座。
胡文亮副編審首先介紹了“森林治河”的含義。“森林治河”是指在黃河流域尤其是其中上遊地區科學造林,最終達到治山、治水、治黃、治沙的目的。森林治河觀念以現代林業和水土保持科學為理論基礎,是一種科學治河理念。森林治河觀念的産生是我國治河理念從經驗治河向科學治河轉變的重要體現,也使得治河研究視野從下遊擴展到上中遊。
随後,她比較分析了以李儀祉為代表的工程治河派和以梁希為代表的森林治河派的學術觀點與主張,認為森林治河派的觀點更具針對性和系統性。
然後,結合《管子》、《書棚民事》等文獻,她介紹了森林治河觀念的萌發路徑,認為古人對森林植被固堤作用和保土功效的認識和利用是森林治河觀念的思想源頭。近代森林治河觀念則主要來自林學家的認知與實踐。其中,一部分本土林學家結合自身經曆,認為要從土壤保持和水土流失防治方向着手進行山、水治理;另一部分具有留學背景的林學家将西方理論與本土實踐相結結合,得出治山、治水、治黃、治沙要從植樹造林入手的結論。
最後,胡文亮副編審介紹了森林治河觀念在民國時期的發展和影響,認為其發展主要體現為林學家的著書立說和學術讨論,其影響則主要體現為民衆觀念的轉變和政界要員的認同。
胡文亮副編審認為,森林治河思想突破了中國幾千年來河工治河思想的藩籬,推動了我國治河理念從經驗治河向科學治河的轉變,為當下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啟示。
在交流環節,胡文亮副編審一一解答了師生提出的問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