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6-07-26浏覽次數:1229
|
(一)教學條件齊全 根據國家大學本科教育的相關規定,并結合本課程的特色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國際經濟學教研室制定了合理、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任課教師基本都配備了電腦、麥克風、光盤等多媒體教學設備;本課程采用外國原版教材及配套習題集和試卷。 (二)雙語教學特色 本課程采用清華大學出版社翻印的Paul R. Krugman和 Maurice Obsfteld 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教材,并參考其他國際經濟學原版和中文教材料,采取雙語(中、英文)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專業術語、重要定律、結論等,教師使用中文點明,然後采用中、英文兩種形式進行解釋和舉例說明,使學生在了解理論内容的同時,嘗試用外語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而不是總是将問題翻譯成漢語來理解,可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掌握專業外語詞彙,培養學生外語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與國際接軌和交流的能力。 本課程配以多媒體教學,通過制作集文字、圖形、公式、動漫、音像于一體的課件,提高教學的生動性、體系化和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嘗試各種雙向交流的教學形式,比如課堂讨論、辯論、課後練習,觀看相關音像資料并寫出觀感等,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參與和雙方的思想碰撞,取得教學相長的好效果。 通過不斷的改善和提高,本課程形成了“雙語+多媒體+雙向交流”教學特色。 (三)研究式教學特色 針對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教與學的分離,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如教師選擇某個專題或個别章節作為學生自學、自講内容,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在課前就相關内容查閱資料并研讨,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報告其核心内容,其他同學提問并參與讨論,最後由教師總結和答疑。同時,組織課外研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性學術研究活動,指導學生撰寫學術論文。這一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
經濟學理論的拓展和經濟現象的分析是開放條件下經濟學相關專業學習的目标,本課程的開設正是适應了這一形勢。本課程幫助學生在開放經濟下拓展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視角,增強其分析和解釋國内外經濟事件的能力。故此,本課程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等課程在開放背景下的延續和發展。 國内各綜合性和财經類大學的經濟學專業均開設本課程,并将本課程作為學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尤其在國内的本科教學中,各高校一般在大三、大四階段開設本門課程,針對已經較好掌握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學生,作為其專業必修課或者選修課。我校國際經濟學課程在國内同類課程中居于前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本課程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 1.本課程教材建設有待加強。本課程本科教學中,作為必修課時一般選用Salvatore和Krugman兩個版本的國際經濟學原版教材,這兩個版本在結構的安排和内容的選取上非常理想,然而結合本科教學實踐,卻存在着内容偏多、案例非本土化的缺陷。 2.網絡課程的資源利用得還不夠充分,提供給學生的參考資料的數量還不夠多,特别是英文的專業資料不足,資料更新不夠快,因此參與網上讨論的學生還不夠多,讨論也不夠深入。 3.本課程相關的案例、習題、視頻和音像資料庫有待進一步充實和多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