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題目:經濟減速和環境補償 時間:2016/9/26(星期一)15:30-17:00 地點:文泉樓南207 主講人:薛進軍教授 主講人簡介: 薛進軍教授,1955年3月出生,1992年獲武漢大學發展經濟學專業博士,現任日本名古屋大學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附屬國際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兼職: 1993年3月-現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兼職教授; 2002年5月-現在:深圳大學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管理學院兼職教授; 2003年8月-現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兼職教授; 2010年3月-現在:《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中日合作國際研究機構)聯席所長,發起人兼學術委員會主席; 2011年10月-2016年10月: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2011年11月-2016年11月:現在:陝西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2012年5月-2017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兼職教授; 2012年9月-2017年9月: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2013年3月-2018年3月:武漢大學兼職教授; 2013年5月-2018年5月: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2013年5月-現在:湖北省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2013年10月-現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戰略科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工作經曆: 1982年3月-1983年2月:1982年3月-1984年7月政教系(現政治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助教; 1983年3月-1984年8月:陝西師範大學政教系講師; 1987年9月-1992年7月:武漢大學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在職博士(其間有出國一年、兼任副系主任等任職經曆); 1989年3月-1993年2月:武漢大學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副教授; 1989年3月-1992年3月:武漢大學經濟系副主任; 1989年3月-1994年7月: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0年9月-1991年8月: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福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 1992年3月-1994年8月:武漢大學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副院長; 1993年3月-1994年8月:武漢大學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教授; 1994年9月-1997年3月:日本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教授; 1997年4月-2007年3月:日本大分大學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教授; 2002年8月-2003年3月:英國牛津大學經濟系訪問教授。 教學經曆: 研究生指導: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國際開發研究院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等聯合培養博士生。 開設課程:(中、英、日文授課)《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低碳經濟學》,《經濟學原理》,《中國經濟》,《收入分配經濟學》等。 指導過的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任武漢大學、複旦大學、遼甯師範大學、青島大學等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東洋大學、東京經濟大學等大學教授;教育部某司副司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某部門主任、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某司副司長;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高級經濟學家;日本銀行職員;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日本政府對外援助機關)高級職員;日本三菱商事北京事務所某部部長,三井物産國際部擔當等。 國際合作經驗: 創立的《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彙集來自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環境保護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帕德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印度(尼赫魯大學,海德拉巴德大學)、美國(Levy經濟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東洋大學)等大學和學術機構的世界一流學者,建立了學者之間、政府官員之間的國際交流網絡,為低碳經濟研究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 提議并創建的國際低碳研究所邀請了諸如郜若素(Ross Garnaut,《郜若素氣候變化報告》作者)、茅陽一(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低碳經濟理論的茅恒等式的奠基人)、漢斯-皮特-德爾(Hans-Peter-Duerr,量子力學創始人,羅馬俱樂部創始人與成員)、西崗秀三(國立環境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日本低碳社會計劃主要制定人)等世界著名學者和曲格平、李幹傑(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川秀樹(日本環境省地球環境擔當副大臣)、崔龍浩(韓國總統綠色增長計劃委員會主席)等政府決策人員,每年開展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活動并為政府決策提供政策咨詢。 組織并主持過“低碳經濟:行動與國際合作”(與聯合國亞太經合會、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北京大學環境與城市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合辦,2009年9月,北京);“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差距”(2007年10月,名古屋大學);“上海論壇〈新能源與低碳經濟分論壇〉”(2010年5月, 複旦大學);“低碳西部大開發國際研讨會” (2010年6月,西安,與陝西師大、陝西省能源局、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合辦);“構建低碳社會”(2010年10月17-19日,日本名古屋大學);“中國低碳發展之路研讨會(中國科協第12屆年會第7分論壇)”(2010年11月1-3日,福州,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等聯合舉辦)等大型國際會議。參與組織中國社科院環境與城市發展所主辦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大會”及“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COP 17,CMP7,南非大班,2011年12月)”,以及COP18 (卡塔爾首都多哈, 2012年12月)“中國角”活動和“可持續發展邊會”。 目前,正在與日本環境省、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環境本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九州大學,京都大學,德國歐洲經濟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學經濟系,等合作,進行中國低碳城市試點研究;與此同時,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印度海德拉巴德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越南河内國立大學,等聯合進行“中國經濟轉折點”的調查研究。 主持科研課題: 1、“全球價值鍊與碳排放研究” (亞洲經濟研究所(日本)、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合作項目),課題負責人: 孟渤,王直,薛進軍,高宇甯, 2013-2014年; 2、“國際貿易與碳洩漏研究”(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奧斯陸) 合作項目),中方聯系人(總課題負責人:Glen Peter)。負責“中國消費基準的碳排放測算與交易”部分。2013-2015年; 3、“中國經濟的轉折點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本文部省重大科研項目(基盤研究A)課題組長,2011-2015年; 4、“碳金融與碳排放交易研究”(日本全國銀行财團研究資助項目),課題負責人, 2013-2104年; 5、“日本大地震、核洩漏事件後日本能源政策的調整”(野村财團研究資助項目),課題負責人, 2011年-2012年; 6、“金磚國家的經濟發展”(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重要課題,課題組長:孟渤),專家委員會委員,“價值鍊與環境”分課題負責人,2013-2014 年; 7、“全球化,自由化與收入不平等”(日本大幸财團國際會議資助金項目),2012年10月26-27日; 8、“亞洲地區的制造業與環境管理” (日本學術振興會亞洲大型核心研究項目),總課題副組長,“環境治理與低碳經濟”分課題組長,2009-2013年; 9、“中國碳交易體系研究”(中國教育部社科重大課題,對外經貿大學申請,首席科學家:趙忠秀),子課題負責人,2011-2013; 10、“低碳經濟學專業課程建設”(北京市教委,課題組長:趙忠秀),核心成員, 2011-2015年; 11、“中國的綠色發展”(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委托研究),課題組長,2011年; 12、“收入不平等的國際比較”(日本文部省科研項目(基盤研究B)),課題組長,2008-2011年; 13、“低碳經濟的國際經驗與政策選擇” (美國能源基金會),課題組長,2010-2011年。 主要著述: 中文主要著作: 1、《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3》(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2、《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張車偉主編,撰寫第2,第6章),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3、《不平等的增長—收入不平等的國際比較》(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4、《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2》(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5、《低碳經濟學》(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6、《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1》(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7、《中國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編著),中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8、《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理論與實證分析》(主編,解振華作序)東北财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9、《凱恩斯革命的再革命》,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10、《發展經濟學》(助編[譚崇台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彈性經濟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文主要論文: 1、“中國城鎮非正規就業:規模、特征和收入差距”(第一作者)《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年第4期。(《經濟學家》等國際刊物引用); 2、“中日經濟與貿易關系分析”(中英文版,第一作者),《博鳌亞洲論壇年度報告201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年; 3、“日本大地震與核洩漏事故對世界産業鍊的影響”(中英文)(2012),《2012博鳌論壇年度報告主報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年; 4、“試診霧霾”(第一作者),《中國改革》,2013年第4期; 5、“日本的能源政策調整”(第一作者),《中國改革》,2013年第5期; 6、“再論教育差距對收入差距的影響 ―基于中國住戶調查的分析”,(第一作者)《中國人口科學》第4期,2011年; 7、“中國邁向低碳經濟”(載于郜若素、宋立剛等編《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 —經濟、地緣政治和環境視角》(中文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布魯金斯出版社,2010年; 8、“教育差距與收入差距―基于深圳住戸調查的分析”,(第一作者)《中國人口科學》第5期,2008年; 9、“經濟發展理論的新發展”,《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 10、“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經濟研究》1989年第7期。 日語主要著作: 1、『低炭素の経済學』(編著)ミネルヴァ書房、2013年; 2、『中國経済の転換點』(分擔執筆第6章、南亮進?牧野文夫編集)日本経済新報社、2012年; 3、『現代中國経済』(分擔執筆第8章、加藤弘之?上原一慶編著)ミネルヴァ書房、2011年; 4、『中國の不平等』(編著)日本評論社、2008年; 5、『中國経済入門』(分擔執筆第6章、南亮進?牧野文夫編集)日本評論社、第3版、2012年。中文版、水利出版社、2008年; 6、『現代アジア研究3政策』(分擔執筆第13章、武田康裕ら編集)慶応大學出版會、2008年。 日語主要論文: 1、「所得不平等と炭素排出の不平等」(共著),『経済科學』第60巻3号,2013年; 2、「中國における貧困、失業および所得格差の要因分析」『経済科學』第58巻2号,2010年; 3、「中國における階級?階層構造の変化と所得格差」(共著)「『経済科學』「第55巻第3号、2007年; 4、「中國における教育格差と所得格差」『経済科學』(共著)第55巻第3号、2007年; 5、「中國的城市失業,貧困與收入分配差距」『中國人口科學』(中國語)2005年第5期; 6、「中國における失業,貧困および所得格差」『大分大學経済論集』第56第1号,2004年3月; 7、「中國人口?労働力統計の推計:1949-99」『東京経済大學會誌』(共著)2001年9月225号; 8、「中國における郷鎮工業の環境問題」『大分大學経済論集』第52巻第3号,2000年10月; 9、「國際貿易と経済発展」『大分大學経済論集』第52巻第4号,2000年11月。 英文著作: 1、Low-carbon Economics (ed.), World Scientific, 2013. 2、China’s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ed.), Springer, 2013. 3、Growth with Inequality --A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n Income Distribution(ed.),World Scientific, 2012. 4、China Annual Report of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3,(ed.), Social Science Academy Press, 2013. 5、China Annual Report of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2,(ed.), Social Science Academy Press, 2011. 6、“Povertyin Shenzhen,” (co-author), in Wang Liming eds., Rising China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 Rutledge, 2012. 7、“Unemployment, Poverty andIncome Inequity in Urban China”, (co-author), in Li Shi andHiroshi Sato eds., Unemployment, Inequityand Poverty in Urban China, Rutledge, 2006. 8、Jinjun Xue,“China: Toward a Low-carbonEconomy ”(in Ross Garnaut et al. eds., China’sNew Place in a World in Crisis, ANU and 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 2009. 英文論文: 1、Bo Men, Jinjun Xue, et al, (2013), “China’s inter-regionalspillover of carbon emissionsand domestic supplychains”, EnergyPolicy, Vol.16,1305-1321. 2、FengZongxian, Jinjun Xue and Song Yu'e (2013),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Export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No.1. 1-9,Taylor& Francis, UK. 3、JinjunXue, Chuliang Luo and Shi Li, (2013), “Globalization,Liberaliz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case of China”,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forthcoming. 4、QuhengDeng and Jinjun Xue, (2013), “Education and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 5、YangDu and Jinjun Xue(2012),“Labor Migration and Income Disparity in Urban China”, The Economic Science, Vol.60. No. 1, 17-39. 6、Stefan,Gravemeyer, Thomas Gries and Jinjun Xue, “Income Determination andIncome Discrimination in Shenzhen,” UrbanStudies, May 2011, vol. 48 no. 7, 1457-1475. 7、Stefan,Gravemeyer, Thomas Gries and Jinjun Xue, “Poverty in Shenzhen,” Rising China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Rutledge, September 2011. 8、StephenDay and Jinjun Xue (2007), “Buying Time: Why China is not yet at theTipping Point Yet? -A Case Study of Income dispa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Economic Science, Vol. 55-3. 9、JohnKnight and Jinjun Xue (2006), “How High is Urban Unemployment in China,”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y and BusinessStudies, Vol.4-.2. 10、ErbiaDai and Jinjun Xue (2002), “Income Difference and Residential Differencein China: the Influence of Migrant, “co-author, East Asian Economic Perspective, No.3, Vol. 13, April issue. 11、JinjunXue and Wei Zhong (2003), “Unemployment,Poverty and Income Disparity in Urban China,” co-author, Asian Economic Journal, Vol.17-4. 12、JinjunXue (1997),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andits Significance in China,”Hitotsubashi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38, No.1. 13、JinjunXue (1997),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at the Turning Point (in Japanese),” co-author, September issue, World Economic Review, Vol. 505. 14、JinjunXue (1995), “The Export-led growth Model andits Application in China,”Hitotsubashi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37, No.2. 15、JinjunXue (1993),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Cooperation in APEC Region,” DiscussionPaper Series No. 11, the East Asian Study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6、JinjunXue (1991), “The Export-led Growth Model andit Application in China,” Economic GrowthCenter Discussion Paper, No. 637, Yale University. 其它語言著書: 1、《中國經濟入門》(韓國語版,南亮進主編,樸貞東翻譯。承擔第6章)生活與力出版社、2007年。 2、《中國經濟的轉折點》((韓國語版,南亮進主編,金昌南翻譯。承擔第8章),韓國東亞大學出版社,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