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經濟新時代的長征路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所作的報告全面深刻,在每一個經濟學人心中激起強烈反響。十九大以來,我們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了讀十九大報告的熱潮。大會的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是我們每個人應牢記心中,始終奮鬥的目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此次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性的提出了中國36年以來的社會主要矛盾的首次變化。在此前,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一直是“中國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在黨和國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的經濟、政治、法治、思想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且這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我國國力日益繁盛,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在國際事務中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原因之一就是社會生産能力的大幅度躍升。目前,我國GDP已達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第一服務業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在最初提出“落後的社會生産”的定位時,我國生産力極其落後,連人民的生活基本需求日常消費品等都無法滿足,如今的成果顯然已使我們擺脫了落後的社會生産的名号,解決了十多億人的溫飽問題,在總體上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上逐步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标。所以人們已從對物質文化的需要轉化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此之外,我國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國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主要因素。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闆,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衆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這些都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是制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因。
十九大報告中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内容的變革,是對新時代下中國經濟現狀的新認識新定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衛興華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确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内容的拓寬,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它既發展了先前對社會主要矛盾内容的表述,又明确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内容。”
想要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經濟轉型升級的本質是創新變革,重點就在于發展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2015年1月26日的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中,習近平就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産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适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适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适應需求結構變化。”習近平提出這樣的改革不是沒有依據的,是曆史因素和現實因素決定了我國在這一時期要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早在2008年就有很典型的先例: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美國乃至全國的經濟都發生了巨大動蕩,出現衰退。而促使美國經濟快速走出衰退期的,重新恢複活力的,正是以蘋果産業鍊為代表的新供給、新需求、新動力。根據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微觀理論基礎,引導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新供給能夠帶來需求的發展,這就成為了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如果較多行業是處于成熟或老化階段,那麼整個經濟體都會缺乏活力,逐漸衰退。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全新的供給點來刺激經濟,使需求增加。
放眼當下,當前中國經濟受到三大供給約束:高行政成本約束、高融資成本約束和高稅收成本約束。這三大供給約束就使得社會難以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個經濟體的活力就會下降,其經濟增長速度就會降低,整體運行趨勢就會向下。為了破除這三大約束,近些年來政府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但離真正實現徹底改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比如放松政府管制,減少行政審批;促進市場自由競争;推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等等。
在如今電商行業極速發展的情況下,實體經濟勢必會受到巨大沖擊。但實體經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基。着力發展實體經濟,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任務,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所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現實國情告訴我們,中國工業發展還有迫切的需要和巨大的空間,亟待構築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所以我們要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努力營造腳踏實地、勤奮工作、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為了發展實體經濟,實現經濟快速轉型升級,我們就要從創新變革入手,對傳統落後産業進行改造。将高新技術注入具有傳統優勢的産業,是提升産業國際競争力的有效路徑。這是一些具有堅實實體經濟基礎的發達國家的重要成功經驗。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我們的創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們經濟的發展狀況,所以創新變革是重中之重。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過程中,除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也提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理念: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些新理念,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現狀,能為我國增加經濟發展活力、創新力和競争力做出巨大貢獻的創新性理念。
不斷發展生産力是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解決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新矛盾還需要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五年來黨政工作的成功給了我們充分信心。我們堅信,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我們能實現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奮勇前進。(傅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