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擔當接好經濟發展接力棒
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十九大報告共分13個部分,涵蓋了黨和國家事業創新發展、開拓進取的方方面面。其中,報告的第五部分為經濟專題,号召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追求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一直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得到貫徹執行。在新時代,這也是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一、正确認識“穩中求進”
在過去的五年裡,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标”,因而,新時期經濟發展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需要一個穩定的宏觀環境,在穩定的經濟基本面之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順利推進,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實現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的願景才能得以實現。因此,“穩中求進”不僅是十八大以來各項工作的總基調,也依然是今後長時期的工作基調,我們應正确認識這一點。
穩中求進,首先要保證穩,而穩字首先體現在穩住增速。中國經濟今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長6.9%,第三季度同比增長6.8%,雖然經濟增速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較快增長,并分别高于去年同期0.2、0.1個百分點。這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取得的成績,意味着我國經濟動能轉變已略顯成效。
從去年起,國際上“唱衰”中國經濟的言論此起彼伏。唱衰中國無疑有利于降低整個國際市場對于中國經濟的預期,從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回流到歐美國家;唱衰中國會國際上貶損中國的形象和聲譽,損害中國的對外政治與經濟關系;其間甚至夾雜着國際投機集團的利益動機。
中國經濟體量龐大,過去三十多年經濟年均增幅達9.5%以上,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迹,對世界經濟回升與穩定的貢獻早已超過英美各國。國家經濟有起有落是常規常理,不能要求一個國家的經濟始終保持這種近乎超高速增長,何況中國經濟增長呈現着穩中向好的态勢。過去五年,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環境資源約束趨緊等一些新趨勢讓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逐漸弱化。經濟增速向下換擋與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負面效果“三期疊加”,構成了中國經濟最大的特征和挑戰。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國内形勢,提出“新常态”理念,讓各方更好地認識和接受新的潛在增長率;着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除阻礙生産要素供給和配置的體制性因素,為中國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動力。在種種壓力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補短闆,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站上新起點的最大特征,就是需要用新理念和新實踐去應對新變化帶來的新挑戰。以攻堅克難的決心和行動,迎接明日海闊天空。經濟增速降低是大勢所趨,也是主動調控;是順勢而為,更是迎難而上。我們不接受誇大中國經濟困境的行為,經濟反彈迹象對于唱衰中國經濟的言論也是一種反擊。中國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堅定地将發展質量放在首位。經過高速增長階段,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降低增速是不可避免也是良性的,有利于及經濟長期穩定;且在高新技術領域,中國已經在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創新已經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經濟動能轉換的趨勢還将延續,經濟增速“穩中向好”的平靜下将是洶湧蓬勃的結構轉換,而新動能的成長将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希望。我們需深刻認識經濟形勢的複雜與嚴峻,同時并對我國經濟結構優化抱有信心,謹慎樂觀。
作為一名接受過專業訓練的青年大學生,我們必須對國内外經濟形勢有客觀清醒的認識;作為黨的一份子,我們必須對國際國内的相關言論做出正确判斷,立場堅定;作為即将踏入社會的專業人才,我們必須承擔起經濟建設的責任,努力生活并默默擔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動蕩年代為國為民沖鋒陷陣的号角,在和平年代彌顯珍貴。我們無需呼号,并不代表可以丢掉信仰;我們不呼号,也不意味着沒有信仰。擔當的信念應镌刻、内化于每一個“小我”心中。
二、扛起新時代經濟建設的青年擔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未來的發展潛力将在距離滿足人民需求還存在較大距離的産業和領域。從供給側角度看,未來五年中國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的比重會不斷提升,産品附加值、服務質量将不斷提高,而傳統制造業和農業的比重會逐漸下降。但“轉型”不是“專業”,高新技術行業前景光明,傳統行業同樣可以采用新技術來提高效率煥發勃勃生機。從需求側角度看,消費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會增強,投資的拉動作用會得到結構性調整。
新時代賦予我們更多機會與責任。中國基本矛盾已經轉化,新經濟建設的廣闊天地給予了新時代青年發光發熱發揮才能的機會,也給予了中國實現經濟轉型與趕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機會。同時,複雜的經濟形勢與國内外環境也對新時代青年提出了更多要求。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今天,我們擁有8900多萬黨員,每4名黨員中就有1名青年黨員。黨和國家對青年寄予厚望,我們作為一個偉大時代的見證者,也是責無旁貸的建設者。作為具備經濟專業知識的一份子,我們必須扛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青年擔當,接好經濟發展接力棒,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基礎、為目标,助力建成科技強國、創新強國,完成一個多世紀以來代代國人的強國夢想。
“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豪情與擔當,堅定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堅持學有所用,做新征程的青年建設者,使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終變為現實。 (王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