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心得體會
——新時代中國的經濟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馬克思列甯主義同我國實際國情結合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曆程中的重要節點,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的政治宣告書。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心的曆史定位。”同時,也正式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時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由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可以看出:在改革開放後的将近30年中,我國的經濟、人民的收入、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均已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然而在經濟總量空前發展的同時,我國也面臨着GDP增速持續放緩、部分企業産能過剩、城鄉間的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不斷出現。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中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具體來看,在十九大中明确提出未來中國經濟将出現的特征為: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完善、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同時也唯有做到以上六點,我國的經濟才能得到平衡、充分的發展。
一、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及其出現原因
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出了無數奇迹,經濟空前大發展,在2010年GDP增速高達10.3%,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根據世行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是,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屢遭質疑,原因是從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中國GDP增速開始逐年下降,在2016年甚至由2010年的10.3%下降至6.7%。這個下行趨勢引發了我國許多經濟學者的熱議,部分經濟學者認為這個下行趨勢表明我國經濟體制已出現重大失誤與失衡。那麼,事實上,中國經濟為何會出現這種下行趨勢呢?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經濟增長仰仗于“三駕馬車”:出口、投資與消費。就出口而言,我國對外貿易長期保持着巨大順差,但美國、歐洲、日本這些發達經濟體尚且沒有完全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複蘇,經濟運行及居民收入尚且沒有恢複正常增長,所以這些經濟體對中國出口物資的需求尚且不會有較大提高,中國的出口這架馬車的車速出現了較大程度上的下降;就投資而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每個國家都采取了反周期的積極财政政策來支持投資,從2008年到現在大部分項目已經建成,我國經濟的增長方式也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投資增速也必然下降;就消費而言,我國投資(包括個人投資與政府投資)、出口均下降,則導緻社會總産出下降,進而導緻人民的收入下降,在人民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又怎能寄希望于通過居民消費的增長來拉動中國GDP呢?
同時,我們把目光投向世界範圍,在中國經濟出現下滑的同時,世界範圍内大多數經濟體與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同樣的甚至是幅度遠大于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下行情況。韓國和新加坡這兩個高收入、高表現的國家的經濟增速出現了較大下滑;發達國家中美國經濟表現相對較好,但2015年的經濟增速也隻有2.4%;印度、巴西等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2010年後的經濟增速也都和中國同樣出現了下滑且其下滑程度比中國更嚴重;巴西、俄羅斯近年的經濟增速甚至出現了負值。
從這些國家和地區同一時期經濟增速均出現持續放緩的情況可知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是由國際上的共同的外部性原因、周期性原因造成的整個世界經濟的整體疲軟造成的,而不單單因我國出現了這一現象就斷言我國經濟體制出現了重大失誤與失衡。筆者認為,在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好轉之時,中國經濟增速也必然會出現走好趨勢。
(二)我國經濟體制确實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
固然前文提到中國經濟增速的持續下行與國際經濟社會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不能據此就斷言我國經濟體制出現了重大失誤與失衡,但是也不能否認中國作為一個轉型中國家,自身也存在着不少的内部性問題,其中也包括我國經濟體制中的某些方面。
比如說我國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還相當高,在政府既是市場的監督者又是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背景下,會産生非常不利于民營企業發展、參與公平競争的環境,從而對民營企業産生很大的擠出效應,使得民營企業在融資等方面存在着較大的困難,同時也會造成很多尋租現象的發生;同時,多數國有企業在市場上的表現還很欠佳,但由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造成的一定程度上的壟斷地位,國有企業在與民營企業的“不公平競争”中存在着極大的優勢,這一現象嚴重地妨礙了市場上資源向高效率方向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社會公平。
再者就是中國尚且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轉型中國家,固然在三中全會中提出要進行全面深化改革,但我國市場機制還沒有完全到位,具體措施還沒有根本落實。既然市場沒有完全發揮作用,那麼在資源配置方面就一定會出現問題。
那麼,針對于我國經濟現存的這些問題,十九大報告明确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具體來看,未來的中國經濟将出現哪些特征呢?
二、未來的中國經濟将出現的特征
(一)制造強國
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包括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培育若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目前,我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卻不能稱作是一個制造強國。其原因主要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态下,一件高技術含量的産品通常需要多個國家合作完成,而其中科技含量高、污染小的工序主要由其他發達經濟體完成,而中國承擔的部分卻往往是技術含量低、污染程度高的環節,這不僅會使得我國科技發展受到阻礙,同時也造成我國生态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過度消耗,而我國很多行業所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生産要素都需要從國外進口。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我國在進行國際間合作的時候,積極争取科技含量高的生産環節,使其産生的正外部效應能夠推動我國科技的發展、經濟的增長。與此同時,我國也要積極鼓勵創新發明,擁有原創性科技産業,真正促進我國産業升級。
同時,我國也要把經濟發展的着力點落實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作為主攻方向。2016年12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要求回歸住房居住屬性。2016年12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進一步指出,“要準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之前的虛拟經濟、金融資産引導的産業發展勢頭太猛,若任由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如此高的經濟杠杆得不到控制,中國在未來幾年則極有可能爆發資本主義國家發生過的由于經濟泡沫破裂而導緻的經濟危機,危機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甚至破壞整個世界的經濟運行。
于是,我國應當控制虛拟經濟的高杠杆,把經濟發展的着力點落實在實體經濟上,大力推行供給側改革,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同時,我國的實體經濟的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方式也要由粗放型的發展與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的發展與增長方式,在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生态環境的保護,不能以生态環境的破壞作為經濟增長的代價。
(二)創新型國家
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會是什麼樣?十九大報告這樣描述: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
前文已提到,中國近年來的GDP增速持續下行主要是由于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的車速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下滑。出口、投資下滑使得我國人民收入下降,我國人民收入下降又導緻商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費下滑,消費下滑又會導緻投資下滑。而如何才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活力、降低我國居民的失業率并提高勞動生産率進而使得人民收入提高、幸福感提高呢?我想那就是創新。
隻有通過創新,創造出能夠吸引衆多勞動力就業并産生平均或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的利潤的産業,這樣就可以增加投資,降低我國人民失業率,進而提高人民的收入,正面刺激經濟發展,使得我國經濟增長恢複正常循環,帶動我國實際GDP 增長。
(三)鄉村振興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需求,建立城鄉混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關于農民關注的土地承包問題,報告也予以回應:保持土地承包體系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首先,談到我國農村不得不談的就是農村土地問題,而談到我國農村土地問題則不得不談到的就是我國農村土地的産權制度。在我國對農業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實行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而農戶擁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的“兩權分置”制度,這一制度創新無疑激發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熱情,使我國農業生産得到了飛躍式發展。但随着近年來第二、三産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農業的發展,使得我國平均每戶擁有2-4畝耕地的農民紛紛轉向第二、三産業的生産,從而出現了我國很多土地擱置甚至抛荒的現象,而有能力耕種大量土地的農民又無地可耕。針對于這一現象,近年來黨中央提出要實行農地所有權歸集體,而将從前農戶擁有的承包經營權分割為承包權與經營權的“三權分置”的農地制度,允許并積極鼓勵農村土地的流轉,促使農村土地這個農業的生産要素由市場決定其合理的資源配置,使農業生産更具效率。
同時,十九大報告也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樣就确保了農戶取得農地的承包權的穩定性,使得農民有了最基礎的社會保障,促進我國農民在土地的有效率流轉,促進我國農業向規模化、機械化方向發展,出現規模經濟,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産出,優化農業結構,發展我國本土農業,降低對進口糧食的依賴性,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土地的邊際産出,實現帕累托改進,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城鎮化發展、二元戶籍制度的瓦解,降低我國貧富差距,提高社會公平。
(四)區域協調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同時“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無疑将會成為新時代下縮小城鄉之間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其中,例如京津冀協同發展将從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進行推動,雄安新區也寫進報告,将被“高起點規劃,高标準建設”。通過這樣的政策,可以使得我國一線城市的交通、人口及各項基本服務的壓力得到緩解,同時也可以拉動二線城市及其他廣大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我國各地區協調、共同發展。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完善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優化配置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在我國現存的經濟體制下,尚且存在着的一個重大問題便是國有企業的問題。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政府既是市場的監督者,同時又是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在既是選手同時又是裁判的情形下,必然很難在一民營企業的競争中作出完全公平的決策,而且較多的國有企業效率是相當低下的,但由于帶了“國有”的帽子并可以輕易得到政府補助與其他融資機會。相對而言,部分有效率的民營企業卻由于難以得到政府補助,加之融資難的問題而難以得到與其生産力相适應的發展,造成整個市場的生産要素難以得到有效配置。再者,國企的管理者也極有可能憑借國企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來獲得尋租機會,更加加重了資源配置的無效率性,也增加了我國經濟體制中的制度成本。
于是,推動國有企業功能、性質的轉型也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重點。在我看來,國企應向公益型、社會保障型企業轉型,除關乎國防、民生等基礎性項目應由國家運營外,其他盈利性、競争性的項目應交由民營企業運營,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市場化的進程,提高社會勞動效率,降低管理費用與生産費用,減少尋租現象,提高社會公平。
(六)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十九大指出,要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形成陸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推動貿易強國建設,中國還将“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一帶一路”倡議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很顯然前期的重點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成為了“領頭羊”和最先收益者,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始終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東、中、西部的區域失衡。
“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源于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往西亞和歐洲,這必将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着承擔着開發和振興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一廣大區域的重任。同時,東部地區正在通過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外開發的水平,依然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
由此,可以促進我國東、中、西部的均衡發展,促進區域間協調均衡發展。同時,也可以将中國的生産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産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的發言中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赢得國際競争主動的戰略資源。青年人應當堅定信念,加強個人建設,争當時代的弄潮兒。此時我也不禁想到毛澤東同志在1957年莫斯科大學的大教堂上曾說過的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在認真觀看了十九大報告的視頻及閱讀了相關報道,并認真研究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發言後,我由衷地為我國在過去五年中的成就感到自豪,同時我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我國在當今世界格局新的政治、經濟形勢下所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而作為新時代下的青年大學生,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我們應當積極承擔起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曆史重任,一心向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強健體魄,積極創新,争當時代的弄潮兒!(劉孝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