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黨校第四期--陳鴻志談十九大學習體會

發布者:宋昀宜發布時間:2017-12-01浏覽次數:453

解讀十九大經濟信号 開創新時代新征程

2017年10月18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在京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十九大報告。本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習近平同志在開頭便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當前,國内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

十九大過後,我認真通讀了十九大報告,被這份報告的分量所深深震撼,為其豐富、全面的内涵和思想所吸引,為其透露出的自信與大國擔當所感染。這份報告,為今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指明了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點亮了前行的明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制定了宏偉目标和明确規劃。

作為一名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我重點閱讀了十九大報告中與經濟建設相關的部分。接下來我想談談我的體會。

在過去的工作中,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細數近年來發展成就:高鐵産業、“一帶一路”建設、天宮蛟龍等重大科技成果、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健全……數不勝數。

站在新起點上,我們要對經濟建設充滿信心。但同時,我覺得更重要的居安思危,發現其中的問題,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相互交融、相互影響、難舍難分,某一方面的變動有可能對另一方面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全方位推進改革,才不會顧此失彼,才不會再産生巨大漏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是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産力”的方針政策為引導,通過對内改革和對外開放,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輔”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們逐漸認清和認同了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絕不會忽略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的作用。

在大力發展生産,一心一意搞建設的過程中,由于我國經濟基礎薄弱,起步較晚,生産力水平較低,因此在建國之初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産業。通過大量基建投資、政府土地财政等措施,追求GDP高速增長,使GDP增速常年保持在兩位數的水平,創造了發展奇迹。然而這種粗放型發展方式隻注重GDP增長,而忽略了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污染問題,導緻許多地方形成嚴重污染,對人體産生危害。近年來,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集中爆發,給全國人民造成了困惑和恐慌。

經曆了持續十幾年的兩位數高速增長階段後,2014年我國GDP增速跌落至8.19%,2016年跌至罕見的6.8%,自此中國經濟增速與高速增長模式告别。GDP增速變化的背後,是我國面臨的嚴峻的經濟隐患與挑戰。這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産業結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破除阻礙一切發展自由市場的障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房價問題、國企改革問題飽受诟病,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人們對幸福感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尋找一條新的經濟發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他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标。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着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争力。”

毫不誇張的說,這段話提綱挈領、直擊要害,幾乎涵蓋了我國今後經濟發展的目标走向、戰略框架、發展理念和基本格局。接下來,習近平總書記又從六個方面分别闡述了我國未來五年的着力點和發展目标、舉措。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提出很長一段時間。“三去一降一補”即去庫存、去杠杆、去産能、降成本、補短闆,寥寥數語,但真正實施起來十分困難。他提到,要加快建設制造業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鍊、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可見,我國要适應現代科技發展趨勢,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制造2025中勇立潮頭,把握好發展機遇。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推動創新發展,建設知識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提高勞動者素質,有利于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回顧美國發展曆程,從一個由13個州組成的松散聯盟到世界霸主,正是因為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将美國經濟推向高峰。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争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在國企改革方面,完善各類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産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阿西莫格魯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提到:“政治過程決定了人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經濟制度下,政治制度決定了這個過程如何運行個人才能在社會的每個階層都很重要,但是需要一個制度框架把它轉化成積極的力量。”制度對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起着關鍵性作用。正如我們最近提倡的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如果這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激勵機制,人們便不會有這種動力和積極性,就無法将内在軟實力轉化成生産力。

在我國,我們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無法忽視的問題與矛盾,我們應該直面現實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迎難而上。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為人民謀幸福?十九大報告為我們指明了未來前行和發展的方向,也讓中國朝着建立一套涵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努力。

作為中南大學子,作為一名經濟學子,我意識到,原來“博文明理,厚德濟世”的校訓早已深深镌刻于我的心底,正指引自己尋找前進的方向!我們目前能做的,便是博覽群書,夯實經濟學理論基礎,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将來要做的,便是為祖國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建言獻策,經邦濟世,為中國夢的實現、為這世界貢獻一己之力!(陳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