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黨校第四期--胡靜談十九大學習體會

發布者:宋昀宜發布時間:2017-12-01浏覽次數:498

學習十九大心得體會

 ----新時代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使命

胡靜  17級經濟史研究生

在認真聽完習近平主席所作的十九大報告後,我的感觸頗深。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認真學習,我的心得體會如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一句話,在我腦海中久久環繞,這是本次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憂患意識和高度的自信,以及敢于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同時,我也深深地感覺到,能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是我們的福氣,能學習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奮鬥在這個時代,是我們必然的擔當。我為能生活在這個時代而自豪!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産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标,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争,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乃至世界,都是一次具有劃時代和裡程碑式意義的大會。大會打出了新時代黨的精神旗幟,提出了新時代黨的曆史使命,作出了新時代的關鍵決斷,指明了新時代繼續前進的方向和路徑。我們一定要從政治和戰略高度整體把握,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奮力走好新時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長征路。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曆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曆史上的道德傳承,各種思想、精神觀念形态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是生命,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内在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态,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和社會經濟的根本。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康有為和梁啟超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後都殊途同歸--目的隻有一個:維系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并推動我們的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得不歸功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華民族曆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她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為傲和自豪,她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全面實現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動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着重大變化,中華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态,本身具備參考價值。

因此,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的複興,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确革命道路,進行了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走向了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必須牢牢把握新的戰略安排。黨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标,描繪了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戰略視野、高遠眼光與科學謀劃。從“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标将提前15年實現,到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從“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調整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将“美麗”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内涵,成為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維度,到不再提GDP翻番類目标,這些新謀劃新部署,順應發展潮流和人民期待,彰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政治品格。

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确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必須牢牢把握新的理論成果。黨的十九大最大亮點和最大貢獻,就是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将其寫入黨章,确立為指導思想。報告中提出的“8個明确”和“14個堅持”基本方略,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框架,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集大成。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又一次曆史性飛躍。

我們要堅持“一國兩制”是促進祖國統一的有效途徑。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然要求。
“一國兩制”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要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造福兩岸同胞,推進祖國統一。

要堅持民主協商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指出:“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有事好商量,衆人的事情由衆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随着社會主義民主實踐的不斷發展,我們在建立健全民主的同時,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成效越來越大。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促進集思廣益、推動黨派真誠合作,促進形成廣泛共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勇于改革開放,讓黨和人民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

築牢共同體意識是促進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礎。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基礎,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要保障。在推進“四個偉大”的新時代,更需要築牢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築牢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

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争。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鬥争。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衆的行為;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更加自覺地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為;更加自覺地防範各種風險,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全黨要充分認識這場偉大鬥争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發揚鬥争精神,提高鬥争本領,不斷奪取偉大鬥争新勝利。

作為新時代下的中國共産黨黨員,要時刻對黨保持忠誠,時刻嚴格要求自己。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黨的領導和新時代建設的總要求,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提供了一個立體的“坐标系”和精準的“定位儀”,凸顯問題導向。“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提醒全黨同志不能有任何松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進一步堅持問題的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把“全面”和“從嚴”落到實處。明确根本遵循,要把從嚴治黨的具體思路謀劃的更加科學、嚴密、有效。

作為一名學生黨支部書記,在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也要努力做好支部内的黨内學習和宣傳工作。在深化“兩學一做”學習常态化基礎上,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學習,用習近平主席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身,不斷加強“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從嚴支部内的政治生活,把民主集中制、批評和自我批評等基本規範、“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組織生活制度真正落實好。

作為一名新時代背景下的研究生,目前首要任務是學好專業知識,化知識為力量,積極融入新時代的大潮流,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不負祖國重托,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