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國際經濟學系方時姣教授的合作論文“中國區域生态福利績效水平及其空間效應研究”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年第3期正式刊出。
傳統的經濟增長觀存在諸多弊端,增長隻是手段而非最終目的,必須從弱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轉向強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态福利績效就是以最小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福利水平,本質上是可持續發展更廣義的延伸。基于Daly的基本思想,區别于經濟增長以及生态效率理念,本文運用超效率DEA和空間計量方法研究了中國2005—2016年區域生态福利績效水平及其空間效應。研究發現:①區域生态福利績效水平呈現東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格局,時間趨勢上經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個階段。②生态福利績效水平表現出較強的空間相關性,存在比較穩定路徑依賴性,體現為東部地區高值-高值集聚以及西部地區的低值-低值集聚。③通過空間杜賓面闆模型以及溢出效應分解得出能源結構對本地區生态福利績效水平具有負的影響,對其他地區則表現為正向作用,城鎮化水平、産業結構因素無論是直接效應還是間接效應都對生态福利績效水平具有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資不僅促進本地區生态福利績效水平,對其他地區也具有提升作用,并且間接效應明顯高于對本地區的直接影響,污染天堂的假說不一定成立。④福利門檻的假設在引入空間因素後依然成立,生态福利績效與經濟發展水平表現為倒U型關系。在此基礎上,本文從城鎮化、能源結構、産業結構、外商直接投資以及空間溢出效應等方面對提升中國區域生态福利績效水平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議。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主管,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山東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創刊于1991年,是國家級政策指導性學術期刊,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的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