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推進鄉村振興,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發布者:康俊發布時間:2020-05-29浏覽次數:1286

瞿商,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學會常務理事、現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民進湖北省委會監督委員會委員、經濟專委會副主任,政協洪山區常委,民進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委員會副主任。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在三個地方提到糧食問題,一是第一部分的2019年和今年以來工作回顧中的“經濟結構和區域布局繼續優化”中,提到“糧食産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二是在第二部分的今年發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階段工作總體部署中提到“保糧食能源安全”。三是在第六部分的确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标,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中提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提高複種指數,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增加産糧大縣獎勵,大力防治重大病蟲害。

盡管報告對糧食問題着墨不多,但報告将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提到了戰略高度。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一些重要的糧食出口國收緊糧食出口政策造成全球糧食恐慌的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應對糧食安全的一種新戰略。

糧食“雙基論”認為,糧食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實際上,糧食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吃飯問題,是一個國家确保人民生存權的基礎。因此,糧食安全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所有發展的基礎。作為一個大國的中國,與世界上其它大國相比,還具有這樣的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中國不僅是一個大國,更是一個人口大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解決不了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發表了《誰來養活中國》的著作,斷言中國自身解決不了人口日益增長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這一觀點與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國務院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如出一撤。不同的是50年代美國的斷言是中國共産黨與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一樣也解決不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國民黨政府的垮台是由于其未能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換言之,中國共産黨的新政權也必然由于解決不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垮台。但是,中國共産黨帶領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徹底打破了美國的這一斷言。90年代中期,萊斯特·布朗的斷言則是典型的中國糧食安全威脅論。他既承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但這種發展所帶來的中國人民對糧食消費增加的需求是中國自身解決不了的。因此,中國必然尋求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糧食。在世界糧食市場供給量既定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形成的巨大購買力必然會在世界市場上搶購糧食,從而形成對非洲落後國家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糧食的沖擊。中國将在世界糧食市場“搶糧吃”,就必然會導緻非洲等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陷入無糧可買的困境。中國的糧食安全是世界糧食不安全的禍水。顯然,這一斷言也與50年代的斷言一樣徹底破産了。

中國共産黨帶領勤勞的中國人民,不僅解決了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問題,而且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不僅沒有在世界人民的飯碗裡“搶飯吃”,而且通過發展糧食生産,成功地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還向國際市場出口糧食,甚至向非洲落後國家無償援助糧食。

中國不僅解決了14億中國人民吃飯的糧食安全問題,而且為農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布朗斷言也為中國政府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有益的警示。中國實施“立足國内,主糧自給,适當進口,二路競給”的糧食安全戰略,劃定了18億畝耕地紅線,制定嚴格的耕地保護、“占補平衡”和取消農業稅等政策,大力發展糧食生産技術(20世紀50年代,中國谷物畝産量大約是200多斤2019年,中國谷物畝産量大約820斤,綜合糧食畝産量大約為750斤),以确保将飯碗牢牢地捧在中國人自己手裡,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中國糧食總産量為1.3萬億斤以上,占世界糧食總産量的25%多一點(超過世界糧食總産量的四分之一)。按14億人口計算(約占世界人口總量的19%),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950斤。這個數字雖然不及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糧食人均占有量。目前,中國主糧完全實現自給(自給率接近98%),每年進口的糧食中最主要的是大豆,這主要是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對食用油和肉禽的需求(大豆榨油後的豆粕主要用于飼料)。所以,中國進口的糧食主要是解決大豆的結構性短缺問題,基本不存在所謂的糧食安全問題。這是14億中國人民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

盡管這樣,中國政府始終重視保障糧食安全。政府工作報告中,将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位列能源安全之前。這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糧食安全這一最重大的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人民有飯吃,才有信心和熱情勤奮努力工作,才能進一步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糧食是中國農民最主要的生産物,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渠道。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保障糧食安全的具體措施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提高複種指數,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增加産糧大縣獎勵,大力防治重大病蟲害”。增加農民收入,是實現農民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更是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夯實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有利于落實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從而為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以來,正是由于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紮實,中國采取的反制措施最主要的就是糧食産品領域。無論是應對加拿大和美國的挑釁,還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一些糧食出口國管制糧食出口,甚至最近應對澳大利亞的挑釁,中國祭起的殺手锏無一不是在農業和糧食領域。這說明,正是由于中國夯實了糧食安全的基礎,才有信心和能力從農業領域從容應對這些國家的挑釁,并進行有效的反制。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基層人民層面,時刻都要牢記這一警示,才能真正上下一心夯實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為實現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标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