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陳浩教授合作論文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發表

發布者:宋昀宜發布時間:2020-10-21浏覽次數:873

  陳浩教授的合作論文“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産率演變機制研究——基于城市能源與土地要素約束的視角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年第9正式刊出。

  該文摘要:基于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赢”實現路徑的探索,本文從城市能源與土地要素配置結構約束下的視角出發,以2004—2017年的280個城市為樣本,基于SBM-Luenberger生産函數的方法重新測度和分析中國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産率(GTFP)的增長指數,并對GTFP增長的來源、時空動态特征、内部驅動因素進行分析,研究顯示:①中國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産率(GTFP)在2004—2017年總體變化分為三個階段,依次為正向增長階段(2004—2008)—負向增長階段(2009—2015)—正向增長階段(2016年以後),GTFP增長主要來源于其規模效率的增長。②在空間動态變化中,初始階段綠色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空間集聚HH區域(高增長水平)集中在西部,LL區域(低增長水平)則集中在福建、江蘇、浙江、黑龍江等東部。随着時間的推移,HH區域在西部基礎上不斷擴大到中部和京津冀地區,且東岸沿海區域的LL區域範圍在縮小。③在增長驅動因素中,城市能源結構的直接負效應與城市新能源電力供給占比較低有關;土地資源供應結構的負向效應說明城市發展存在“底線競争”效應;産業結構的高級進程有利于地區整體GTFP增長但對産業屬地環境存在負向效應。除此之外,資源傾斜與資源集聚效應越強,其地區GTFP增長能力越強。因此,應充分發揮城市集聚的規模效應,提高城市能源與土地資源的集約效率,依靠經濟效率、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的提升實現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主管,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山東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創刊于1991年,是國家級政策指導性學術期刊,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的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