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追蹤】我院潘安副教授著作《全球價值鍊分工的碳排放轉移效應及中國對策研究》出版

發布者:張可發布時間:2022-11-04浏覽次數:1102


近日,我院潘安老師著作《全球價值鍊分工的碳排放轉移效應及中國對策研究》由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出版,該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9CGJ041)的結項成果。

著作簡介

本書根據總貿易核算框架下出口增加值分解方法,提出了基于增加值貿易核算的出口隐含碳測算方法,利用增加值來源與吸收去向構建碳排放轉移衡量指标,據此分析全球價值鍊(GVC)的碳排放轉移效應。在此基礎上,利用世界投入産出數據庫(WIOD)提供最新的世界投入産出表和環境賬戶數據,測算并分析2000—2014年全球44個國家(地區)整體及分行業出口隐含碳排放及碳排放轉移特征。在利用社會網絡分析(SNA)方法考察全球碳排放轉移網絡的結構特征基礎上,進一步使用時态指數随機圖模型(TERGM)對全球碳排放轉移網絡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為最後提出中國基于碳達峰目标的對策選擇内容提供經驗依據。

本書的主要結論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GVC分工體系下,複雜的全球碳排放轉移過程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分布特征和分行業特征,這與GVC分工的影響有關。第二,随着GVC分工的逐漸深化,全球碳排放轉移網絡的聯系程度、集聚程度、穩定性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第三,基于TERGM的實證分析結果,兩國間GVC分工聯系和相對GVC分工地位顯著地促進了碳排放轉移關系的形成。第四,根據加拿大等52007年實現碳達峰國家的特征分析結果,GVC分工下實現碳減排的重要發展經驗包括:在全球範圍内尋找低碳生産環節、提升分工地位以實現出口結構低碳化發展、擁有較高的低碳技術創新水平以及提升環境規制強度。第五,根據全球碳排放轉移網絡結構特征分析和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結果,以及代表性國家實現碳達峰的特征分析與經驗借鑒,最終提出了GVC分工下中國促進實現碳達峰的對策選擇内容。

與現有研究相比,本書是在總貿易核算框架下建立起包括碳排放轉移效應測算、碳排放轉移網絡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對策分析等内容的統一分析框架,創新之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總貿易核算框架下,改進對外貿易隐含碳、碳排放轉移、GVC分工地位等的衡量方法;從GVC分工視角,揭示并解釋了全球碳排放轉移網絡的結構特征及其變化原因;基于TERGM的實證分析方法,同時考察了關系變量與屬性變量的影響作用;從“分工聯系、分工地位、低碳技術、環境規制”四個維度,提出依托GVC分工且服務于中國盡早實現碳達峰目标的對策内容。

總之,本書利用總貿易核算方法準确地衡量了GVC分工的碳排放轉移效應,通過對全球碳排放轉移網絡的結構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以及對代表性碳達峰國家碳減排經驗的梳理,認為存在借助GVC分工實現兼顧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減排的發展模式,為中國在堅持對外開放前提下實現碳減排目标提供關鍵的研究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同時,本書提出四個方面的對策選擇,與中國提出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一脈相承,再次印證了所得結論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潘安,經濟學博士,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際經濟學系主任。近年來,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重點(一般)項目等科研項目11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已在《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國際貿易問題》《環境經濟研究》、Energy Economic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Technology in Society等國内外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為全球價值鍊分工、對外貿易隐含碳、低碳技術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