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追蹤】我院袁凱華副教授著作《國内價值鍊與中國制造業出口的轉型升級》出版

發布者:張可發布時間:2022-11-08浏覽次數:976

近日,我院袁凱華老師著作《國内價值鍊與中國制造業出口的轉型升級》由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出版。

著作簡介

中國是貿易大國,但“大而不強”。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後,随着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逐漸凸顯,改變“大而不強”的困境日漸緊迫。面對日益嚴峻的外貿環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

一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具備借助龐大國内市場推動出口轉型升級的潛力。但另一方面,受制于行政集權與财政分權,國内各區域之間存在較為嚴重的市場分割。那麼,在大國優勢與市場分割并存的情形下,如何才能借助區際分工延伸全球價值鍊的國内生産環節,形成國内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新型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為回答該問題,本書借助增加值貿易核算與區域間投入産出數據,通過将出口中的國内價值來源拆分為國内價值鍊與區域價值鍊,系統刻畫了産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國地區之間的國内價值鍊整合特點,以及當前整合對于中國制造業出口轉型升級的影響。本書的研究發現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一是,國内價值鍊已經成為出口驅動經濟增長、帶動後發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機制;如果忽略這一分工機制,将會低估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遺漏“先富帶動後富”的分工事實。二是,相比增加值貿易測度,傳統測算口徑容易高估國内貿易壁壘,忽略上遊原材料與初級産品帶動的分工整合趨勢。三是,不斷降低的國内貿易成本促進了分工協作,提升了國内增加值比率,推動了出口中的價值攀升。四是,受制于國内價值鍊的低端化整合趨勢,當前的分工整合難以推進中國制造業的服務化轉型與低碳發展。五是,用投入産出技術,進一步剖析了國内價值鍊無法推動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原因,并結合相關研究,提出重塑國内價值鍊分工體系的政策建議。

相對于已有研究,本書的創新或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在研究視角上,本書不再局限于傳統貿易流量,而是聚焦于出口總額中的價值來源,通過構建國内分工網絡對接全球出口市場的分析框架,客觀揭示中國參與全球産業分工的國内循環體系現狀與不足。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盡管采用投入産出模型研究中國國内價值鍊與制造業發展的文獻初步湧現,但是系統性研究較為少見。本書利用投入産出模型與指數分解相結合的方法客觀刻畫了國内價值鍊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動态影響,為進一步擺脫粗放型增長困境提供切實參考。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本書一方面采用MRIO模型測算增加值變動,避免了SRIO模型下技術同質性、等比例假設等不足,使得經驗結果更加接近于客觀現實;另一方面,通過将價值攀升變動分解為不同地區之間的區際關聯與出口需求引緻,本書較為客觀地測度了束縛價值攀升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外部環境日益嚴峻、内部成本不斷上漲的多重壓力疊加下,本書利用增加值貿易核算技術,準确測度了國内價值鍊對于出口轉型升級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客觀評價了國内價值鍊整合的特點和不足,厘清了中國國内循環依靠上遊低端整合帶動的“新型事實”,可為中國在逆全球化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何糾正國内分工不足、增強國内大循環内生動力和可靠性,構建以國内、國際循環互動發展的新型發展格局,提供切實參考。

作者簡介

袁凱華,男,20186月畢業于廈門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副教授。長期緻力于價值鍊與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研究;先後在《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Energy》等cssci/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項;多次獲得“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優秀論文三等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學術鼓勵獎”、“商務發展研究成果三等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