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胡德狀老師與武漢大學鄧悅副教授、碩士生馮艾雅合作的論文《Gender earnings gap in Chinese firms: Can it be narrowed by industrial robots?》在經濟學權威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在線發表。
文章利用我國微觀企業與勞動力數據探讨了工業機器人對性别收入差異的影響及其機制。實證結果顯示,男性員工的平均月收入比女性員工高出16.3%,其中90%以上的性别差異來源于企業内部。進一步研究發現,工業機器人縮小了企業内部的性别收入差異,且其縮小作用主要體現在最低收入群體。以上結果在進行工具變量估計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後,仍然具有可靠性。
影響機制研究發現,工業機器人替代了企業内的重複性工作任務,而這些重複性工作任務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體中,同時,在低收入群體中女性更多地從事重複性工作任務;因此,機器人的使用将使得企業内從事非重複性工作任務的女性占比增加,從而縮小企業内性别收入差異。此外,文章排除了幾種競争性假說。第一,機器人可能與非認知技能互補,使女性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機器人會減小整個收入分布的性别收入差異,而不僅僅對最低收入分位有影響,因此,文章認為這不是主要影響機制。第二,機器人可能減少對女性的歧視。但文章發現,在使用機器人的企業中女性占比下降,因此文章認為這也不是機器人減小性别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
進一步地,文章分析了機器人對整個勞動力市場性别不平等的潛在影響。被工業機器人替代的女性,面臨着三種可能性:第一,她們将失業或退出勞動力市場;第二,她們将去到其他企業繼續從事重複性工作;第三,她們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轉換至非重複性工作任務中。第一和第二種情況可能會導緻有機器人的企業中女性占比減少,而第三種情況則可能會使有機器人的企業中女性占比保持不變或上升。文章的數據顯示,機器人減少了女性員工占比,且主要減少的是最低收入群體女性占比,因此文章推測,機器人通過替代女性員工縮小了企業内的性别收入差異,但可能擴大整個勞動力市場的性别不平等。
文章建議,應幫助從事重複性工作任務的女性完成轉型升級。首先,政府應提供補貼給使用機器人的企業,激勵企業通過技能培訓等方式幫助女性向非重複性工作任務轉變。其次,應改變“男主外女主内”的傳統性别觀念。這種傳統性别觀念通常會使女性選擇離家近、更靈活或暫時性的工作,這會阻礙女性的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向非重複性工作任務的轉變。最後,應解決勞動力市場的性别歧視問題,使女性能充分發揮她們的技能和長處,而不是被局限于容易被機器人替代的重複性工作任務中。
期刊簡介:
《China Economic Review》創辦于1990年,在全球範圍内發行,旨在以全球視野關注中國經濟發展,觀察最新經濟熱點,展望未來經濟走向,屬于SSCI期刊經濟學類Q1區。
作者簡介:
胡德狀,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武漢大學管理學博士,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力資本、經濟與社會不平等、企業家精神與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