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我院石智雷教授和博士生周小強在《人民日報》理論版,發表評論文章《更好實現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指出,随着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及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新老年群體”逐步邁入老年階段,老年人的需求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特征。針對我國老年人的發展型需求,文章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産業結構和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三個維度提出了對策建議。
文章被人民網、中國經濟網、中工網、中國人權網、金台資訊等媒體轉載。
文章正文内容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贍養老人,大力發展老齡事業,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當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4年底老年人口規模已經超過3.1億人。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質量,也希望自身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發展銀發經濟,能夠更好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随着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老年人的需求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特征。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年人,在成長和生活中形成了勤儉節約的價值觀和消費觀。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新老年群體”,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也是親身參與者、有力推動者和重要受益者。經濟狀況的改善,使這些老年人有更多資金用于健康管理、休閑旅遊、體育健身等超越基本生活需求的發展型消費。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對文化教育、休閑旅遊等有着更加強烈的需求。比如,一些老年人熱衷于參加老年大學課程學習等活動。老年大學成為他們學習新知識、結交新朋友的重要平台。又如,伴随收入水平提升和預期壽命延長,“新老年群體”也更願意為健康投資,以保持身體和精神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落實好老年優待政策,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發揮好老年人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發展銀發經濟,精準對接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提供更高品質、更加多元的産品和服務,不僅是對老年人美好生活向往的積極回應,也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有力舉措。一方面,要緊跟老年人的最新消費趨勢,通過創新産品和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選擇。例如,研發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幫助老年人更好進行健康管理;開發康養遊、懷舊遊等多種旅遊産品,發展旅遊養老産業;開發老年教育、老年文化等特色項目,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注重老年消費市場的規範和引導,保障老年人的消費權益,營造老年人放心消費的市場環境;等等。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廣大老年人積極參與銀發經濟發展。這是因為老年人的需求和反饋是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精準把握老年人對健康管理、文化教育、休閑旅遊等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可以有效避免供需錯配。同時,許多低齡老年人擁有健康的身體條件、較高的文化程度和豐富的工作經驗。鼓勵引導他們投身銀發經濟,不僅能夠為銀發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也能夠幫助他們老有所為,實現自我價值。具體來看,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加強頂層設計。發展銀發經濟,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人民福祉。為此,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頂層設計,确保銀發經濟沿着正确方向發展。發展銀發經濟是老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強化老齡工作統籌協調職能,加強辦事機構能力建設,同時促進衛生健康部門、發展改革部門、民政部門等相關部門加強協同。各地區要做好老年産業發展規劃,依據自身資源禀賦,制定差異化銀發經濟産業集群發展戰略,推動銀發經濟特色化發展。同時,可加快建設養老服務供需信息集成平台,實現養老服務供需适配,大幅提升服務質效。
優化産業結構。養老産業是銀發經濟發展的載體,應聚焦老年人多樣化需求,培育一批具有潛力的産業。比如,發展老年旅遊産業,完善老少同樂、家庭友好的酒店、民宿等服務設施,鼓勵開發家庭同遊旅遊産品,拓展推廣懷舊遊、青春遊等主題産品,組建覆蓋全國的旅居養老産業合作平台,培育旅居養老目的地;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産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集成應用,研發智能語音助手、陪護機器人等智能産品,發展健康管理類、養老監護類、心理慰藉類智能産品,推廣應用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防走失終端等智能設備;發展養老金融産業,支持金融機構依法依規開展養老金融業務,豐富個人養老金産品,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和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加強養老金融産品研發與健康、養老照護等服務銜接。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發展銀發經濟,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氛圍。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将為發展銀發經濟提供良好外部環境。為此,要聚焦全民意識的提高和全社會的自覺參與,形成老年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要傳承弘揚養老、孝老、敬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豐富老有所樂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老年精神關懷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老年人社會優待制度體系。完善就業、志願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探索适合老年人靈活就業的模式,為銀發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推動适老化改造和創新,打造老年宜居環境,普及公共基礎設施無障礙建設;支持閑置公共服務資源改建為養老服務設施,推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